如何用悬念营造持久的恐惧

这是一篇老文,今天拿出来分享还是因为经典,做摄影师的同时,更要好好通过拉片来体会导演用意。对于恐怖片来说,最重要的十七分的营造,我们通过《电锯惊魂》导演温子仁来看看他的镜头是如何运用的。下面的正面例子是《短柄斧》系列,尤其是《短柄斧3》,反面例子是《高空飞行》,通过对比来看看导演比较熟练的使用卡朋特的小技巧,效果很好。

先是一个全景,然后女主角慢慢走到前景,monster处在后景,观众心里紧张起来,但镜头却越推越近,最后全景变成特写,观众视点完全被限制起来。

通常第一次特写只是让观众紧张一下,不会真的马上吓唬观众,所以第一次特写一般只会持续10到20秒。《短柄斧3》的第一次特写时间我数了一下,是24秒,这算比较长的了,也可见导演对自己的调度颇为自信,一般恐怖片不会超过20秒,因为焦虑时间过长,要么让观众看得不舒服(始终保持在担惊受怕状态),要么让观众不再害怕(怎么还是什么也没发生?)。

接下来,景别会再次变回全景。这一次会让观众看到主角看不到的事物,这是卡朋特的惯用手段,一些比较低级的恐怖片,也会采取音效的突然变化来提示观众(突然变得惊悚的音乐),这些都是剧中人无法得知的信息。只有在恐怖片中,观众的全知视角变成了一种折磨。

一旦观众看到了“不该看”的事物(原本应该已经被消灭的monster突然坐了起来),景别会急速变小。导演已经抛出了诱饵,观众的视点会被立刻限制起来,变得比剧中人能看到的还要少。你只能一直提心吊胆下去了……相对来说,《高空飞行》则做得不够好,虽然这个电影的创意是我喜欢的,但导演的技巧显然还不够熟练,难以达到他想要实现的效果。比如同样的设计,他是这样拍得:

《高空飞行》主要对像我这样有高空幽闭恐惧症的人比较容易产生惊悚效果,因为我本身对飞机以外的空间就怀有恐惧。所以,当导演比较明显地使用较大景别的镜头,在几个主要人物对话时,突出窗外漆黑的空间时,我已经焦虑并且紧张起来。这种焦虑感就如同普通观众观看《短柄斧》系列时,对后景处monster的尸体怀有恐惧是一样的,因为恐怖片观影经验早就告诉我们,monster是不会死的。但对于《高空飞行》所试图达到的惊悚效果,则见仁见智了。我对那一段镜头是有感觉的,而我给其他一些恐怖片爱好者看这一段时,他们并不会特别注意飞机窗外(尤其还那么黑,什么也看不见)。因此,他们并没有产生紧张感,反而疑惑于导演给这一段安排了那么长的时间,有什么用意。总之,他们没有产生“等待”突然一吓的焦虑情绪,仅仅觉得无聊。

所以,当最后,天空一道闪电划过,照亮了飞机外,一张血盆大口正准备吞噬这只可怜的飞机时,我的朋友更多的感觉是“吓了一跳”,而不是紧张焦虑过后那种宣泄式的惊吓。

我认为这是导演没有给观众足够提示造成的。或者说他本身就满足于让观众“吓一跳”的效果,对于惊吓前将近5分钟的冷场也无所谓。这样缺乏追求的恐怖片导演往往容易浪费极佳的恐怖片创意,在连续观看了卡雷·安德鲁斯的《尸骨无存3》和《高空飞行》后,我已经准备将他放入不做任何期待的恐怖片导演一列了。倒是亚当·格林,他的《惊叫大电影》、《冷冻》和《短柄斧》系列,都让我印象很好,很期待他下一部作品能做出怎样的成绩。

版权声明

本文由原作者刘康康授权发布

本文转载自豆瓣网

拍电影网摄影QQ2群:

投稿请留言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信息









































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北京白癜风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waw.com/kjzlb/66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