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症状与和解」。许多来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急切地希望老师能提供解决症状的方法。他们通常会携带各种外在显现的症状,比如脸红、手抖、紧张、焦虑、强迫和抑郁等等。他们希望老师能给他们方法,消除这些症状,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种希望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成功并不等同于消除症状,让自己变得更好。在很多情况下,心理治疗的目标不是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是帮助个人面对现实并接受真实的自我。
举例来说,有些患者可能因为脸红、口吃、手抖等社交恐惧症状而来接受治疗,显然,他们希望在摆脱这些症状之后,在社交场合中游刃有余,获得身边所有人的欢迎、喜爱和接纳。然而,我想说的是,不管你有没有症状,总会有人不喜欢你。此外,每个人都有缺点和问题,无法完美无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进行治疗并不是为了消除症状,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而是要接纳这些症状。接纳症状意味着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我。
同时,我们也要接纳这个现实:每个人都会经历众生皆苦的境遇。事实上,没有人能被每个人喜欢和接纳,我们不可能取悦所有人,这是不可逃避的现实。因此,在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中,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摆脱症状,而是接纳症状,放弃幻想。社交恐惧的人往往因为幻想而受困,他们幻想自己没有症状,就能获得别人的喜爱、认可,从而过上顺利的生活。然而,如果我们放眼更广,会发现身边有许多没有症状的人,他们并没有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欢迎,也没有在事业和人生上取得成功。因为我们的成功和人生如何,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掌控能力。面对命运,我们只是渺小的个体,很多时候只能顺其自然,无法掌控人生和命运。
对于患有自恋倾向的患者,他们常常认为自己天生具备优秀的才能,他们幻想能够掌控一切,相信自己无所不能,将症状视为阻碍他们追求幸福和理想生活的障碍。他们渴望能够生活在一个被所有人喜欢、超越他人、顺利无阻的理想状态中,得到赞美、羡慕和嫉妒。然而,这里的问题究竟是由外在症状还是我们对理想生活的幻想所导致的呢?
对于患者来说,他们往往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进行深层反省,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过去一直都很好,但因为症状的出现阻碍了他们追求和向往的幸福。因此,他们急切希望心理治疗师能够解决他们的症状,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举个例子,最近的一次咨询中,就有一位患有强迫症的女性患者,她在努力学习时,脑中会出现一些无关紧要的声音或事情,影响她的注意力。因此,她希望通过治疗来解决强迫症状,从而能够专注学习,做好事情,并获得更好的人生。
我理解她的心理,但问题在于什么呢?问题在于,她越是执着于消除这种强迫症状,这种症状就越难以消除。这是因为人们具有一种心理机制,称为精神交互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越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地方,我们实际上就越加强了那个地方的影响力。就好像一个失恋的人,我们越想忘记对方,反而越忘不掉。因此,在对待强迫症状的治疗中,往往我们希望解决强迫症状,但实际上我们需要做的是接纳。我们越能够接纳症状的存在,我们就不会产生这种精神交互作用的心理机制,从而能够放松一点来学习。
很多强迫症的患者往往是在焦虑和压力的情境下产生症状的,比如高考、考研等,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很高。但是这个时候他们面临巨大的压力,必须成功,不能失败。当一个人承受巨大压力时,他整个人就会变得非常焦虑,焦虑容易引发各种症状。因此,他们接受治疗也是为了取得好的结果。然而,反过来说,一个人为什么会产生强迫症呢?不就是因为他对好的渴望过于强烈吗?他过度渴望学习好、生活好、未来好、一切都好。当一个人过于沉浸在一切都好的执着和欲望中时,反而无法接纳自己的不好。当一个人无法接纳自己的不好时,就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外在的症状上,幻想去除症状后就能过上理想中的幸福人生。
但这真的是心理治疗应该做的吗?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一个人放下对病态欲望的执着。因为我们总是幻想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才会与自己和症状斗争。
当一个人只能接纳自己的成功和优秀,而无法接纳自己的失败时,那并不是真正的自我接纳。很多人在探讨自我接纳时表示困惑,觉得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其实它并不复杂。可以将其类比为父母对子女的爱,他们爱自己的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表现出色,考上清华大学或成为第一名,而是因为孩子是他们的孩子。这种爱是无条件的,而对于患者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对自己的无条件爱和接纳。他们只有在能够解决症状、做好事情、变得优秀并成为更好的自己之后,才能开始爱自己。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自我接纳,而是对理想化和追求更好自我的幻想和执着。
在心理治疗中,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接纳真实的自我,而不是让他们变得更好。这种接纳是无条件的,无论是否存在症状,无论优秀与否,无论成功或失败,无论他人是否喜欢自己。当我们真正接纳自己时,对症状的执着也会减弱。
举个例子,有个患有口吃的患者之前一直试图接纳口吃,希望摆脱它,但最近他的状态非常好。他意识到口吃是他的一部分,他是一个有口吃的人。他之前一直活在一个虚假的自我中,一个更好的自我中,而现在他意识到真实的自我是现实中这个有口吃、不太会说话并不受所有人欢迎的样子。就是这种真正的自我接纳让他感到轻松。
所以,很多人对症状的抗争实际上是与自我问题相关的。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实中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哪个才是真正的自我。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理想中的自我,才越来越难以接纳真实的自己。
心理治疗的目标不是帮助一个人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而是帮助他们接纳这个不完美的自我。以我自己为例,在我曾经抑郁时,我总是认为抑郁让我不成功,让我不受女孩欢迎,让我无法成为人群的焦点。我以为如果没有症状,我一定会很优秀,人们也会喜欢我。这样的想法让我一直生活在一个梦中,却没有意识到这只是个幻想。后来,当我与许多朋友相处时,我突然意识到他们没有抑郁,但他们依然会失败,会被讨厌,会经历感情上的伤害。以前我认为这些事情只会发生在我这样的人身上,而那些优秀完美的人的人生注定是完美的。然而,当我真正接触到他们后,我意识到这就是人生的本质,无论你是否有症状,总会有失败、讨厌你的人和你无法掌控的事情,这就是生活。
#晒出今天的好天气#当我有这个觉悟之后,突然有一天我不再对抗抑郁了。过去,我总是希望治愈抑郁,认为那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自我。但突然间,我意识到现在的我就是真正的我,只是我一直没有接纳他。我突然反过来反思,其实现在的我就是真实的自我,只是我一直没有接纳他。我过去总是把完美视为人生目标,认为只有没有症状的时候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而,当我有了这个觉悟后,无论是否有症状,我都是一个普通的人。当我与症状和解、与自我和解时,这才是心理治疗的根本目的。这样,当症状出现时,我们不会那么紧张。当我们并非完美、并非优秀时,我们也不会那么嫌弃和考验自己。
因此,这才是心理治疗的本质,它并不是消除症状,也不是成为一个更好的自我。而是意识到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更好的梦境中。当我们能够醒悟,并走出这个梦境,接纳症状,接纳自我,并和解自我时,我们才能回归现实,不再活在一个完美的、不存在的梦境中。这才是心理治疗的真正治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waw.com/kjztz/1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