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15日,应知名文化企业凤凰壹力邀请,孜珠·丁真俄色活佛出席了“正和岛读天下”的读书会活动。主持人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贺超担任,他也同时担任“中国好文字”CEO,持有“贺超叔叔讲故事”品牌。
孜珠·丁真俄色大师是中国政府认定的转世活佛,当代最重要的象雄佛法导师,国家重大社科研究项目《古象雄大藏经汉译与研究》发起人兼首席译师。他正率领当代最出色的象雄学者们重现着鸠摩罗什与玄奘大师曾经创造的文化奇迹,将部象雄大藏经翻译成汉文。大师热心以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以圆融精神增进沟通理解,发掘人类共有文明的精华,助力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圆满共处。
主持人:
有请活佛介绍一下您自己。
丁真俄色仁波切:
我的寺庙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庙之一,在海拔米的地方,是常年积雪的地方。我常说能积雪的地方,文化宝藏能在这样的地方保藏。这种文化有可能跟世界的其他文化,在古老的时候是亲戚关系。因此我说文化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文化是互相影响而形成的。我的寺庙大概有三千年到四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过程中,文化不断融合,不断的溶化,形成了现在的我的寺庙——孜珠寺。孜珠寺有个独特的文化,就是六种精神。六种精神代表着六种情绪,净化着我们的六种烦恼。每个人从自身治疗开始,自我治疗。这样的一个文化传承到现在,形成了孜珠寺特殊的文化。
主持人:
请简单延伸一下孜珠六种精神是什么?
丁真俄色仁波切:
这六种精神中,比如我们通常说的布施,大家都知道,在孜珠山的精神里面,布施被称为“付出”。因为有些人很可能把布施局限在非常宗教性的范畴里,习惯性的把它理解为:我是不是要给钱或者怎么样,以为只有这是布施。按现在的方式、大家的理解来说,我们把它叫做“付出”,我们要去付出,付出才可以得到;我付出有可能才一点点地在训练自我,我的付出拿出来的时候,我的语言、我的行动、我对别人的建议、我的思维、我的看法,哪怕是很小的一个救济,都能证明我的温暖,我的心脏带着一点温暖不断地在生长,也是证明我们存在的意义。第一种孜珠精神是布施。
第二种精神是持戒。一说持戒,人们觉得那就是寺庙里的事儿,就是僧人的事儿。可是持戒按现在的方式说,就是一种界限,也是一种承诺。这种承诺是对自我的,从事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自我的界限和承诺,这种界限和承诺不断地拥护着你达到自己的理想状况。因此我说界限持戒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达到自己目标的护法,不断地左右护着你。
还有比如说忍辱。一说忍辱我们都觉得是特别好的事儿,可我们习惯性的把它想成是忍着,不管什么样从语言上忍着、心理上忍着、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还击、心里多不舒服都藏着,大部分人认为这就是忍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局限性的认识。在孜珠山的精神里,忍辱被说是理解。要去理解,去理解的时候有可能才是真正的忍辱;不理解的时候有可能你的忍辱是客气的、面子上的、有可能是礼仪性的。类似这样的六种精神不断讲述着这些思维。
主持人:
如果用一句话分享,请问我们怎样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完成对内心的修炼,对欲望的控制呢?
丁真俄色仁波切:
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物质和灵魂或者说物质和精神的平衡,达到心的宁静。不左于物质也不右于精神。
主持人:
这方面您是怎么做的?
丁真俄色仁波切:
比如说,我13岁被认证为转世灵童,很多人把我架到很高的座位上,可是对我来说并不是那么了解很多的东西。因此我要慢慢学习,学习很重要,并不可能作为一位活佛、转世灵通就一切都懂了,肯定不是。因此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知识,可知识只是一个手册,手册必须用在社会上才对接才能实现出来。所以我就不仅仅学习,我也试着跟与人接触,跟我不喜欢的人接触,跟我觉得有障碍的地方接触,突破自己。我越是不太喜欢去太多地跟人接触时,我越试着让自己跟人接触。这样对我来说慢慢地发现佛法书本里面的东西,就在我的社会里面,我的关系里面。我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地把自己一层层剥开的时候,有可能才看得见。不然的话不要说别人了,一个自认为是转世活佛的灵修的人,他也会有很多东西在障碍着自己。当他把这些障碍一层层剥开时,他看到的世界有可能是不一样的。虽然世界没有变成另外一个,可是我的这一面“镜子”有可能产生变化,就是这样的一个陆陆续续的过程吧。
主持人:
在您的修行中间,让您感觉到困惑的、障碍的会是什么?
丁真俄色仁波切:
我的修行过程当中,最大的挑战就是人的关系。比如说我刚才所说的,我有一种跟人接触的恐惧症。这里面肯定有很多原因,比如说我怕我的地位或者我的名声遇到挑战。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因为每个人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不接触别人没问题,别人都觉得活佛很厉害;我生怕跟别人一接触,我的短处被别人看见了。有可能我的内心深处会有这样的恐惧,因此下意识当中跟人很难接触。由于这些障碍着自己,表现形式是很难跟人沟通、很难入群,变成这么一个状态。
主持人:
什么样的境况让你可以转过来可以和人更好的交流?您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丁真俄色仁波切:
在这样的障碍当中,我先是硬生生的想跟人接触交流,跟人接触交流的时候还是觉得很有局限,还是觉得自我很不舒服,经常会觉得很不舒服。由此我慢慢理解到佛法为什么讲反照,不是说你跟别人之间有问题,是你的精神和灵魂跟别人之间有问题。那是为什么?就像前面我说的一样,你有一种自我隐藏的东西,有一种恐惧,有一种期待,被人肯定的一种期待。你生怕露出自己的缺点被别人否定。这种肯定、期待和失望的纠结就形成了一个自我不舒服、有压力的状况,因此我才真实的感受到什么是反照。从此我放下的刻意跟人接触的状态,我从内在灵魂里开导自己,真的去一点点的放下自我的这种期待、希望和自我保护、自我恐惧。当这些慢慢一点点消除、一点点净化的时候,奇迹就发生了;当然这也不是十次、二十次之后就发生了。很多人问我:我情绪不好不舒服,我有一些问题,为什么我学佛或者我修行好几年了还在?我说肯定在;首先我们得问自己,我们做了多少次心的训练——剖析过自我、反照过自我呢?每次听到佛法时都觉得很有道理,可是我们真的很难延续下去,我们失去控制了——对灵魂的控制,对精神的控制,助长了习气。我们被它牢牢地控制了,它就像按一个按键开关一样很容易让你不舒服,很容易让你愤怒,很容易让你纠结,像一个按键开关一样,我们变成非常先进的自动化的对象。因此我自己的小小的体悟,感觉是这样的状况。
主持人:
当我们面临困惑,如何来看待自己的内心,如何发现自己的问题?
丁真俄色仁波切:
最明显的就是心痛,心痛是一个表现,心痛就是完全让我们感觉心被揪着、搀杂着、恐惧着,这样的时候它已经把我们控制得很严重,已经把我们牢牢掌握住。这种牢牢被掌握、情绪被控制的状况不是一年、不是两年,是常年慢慢习惯而形成的。这样的时候,我们会给大家很多建议,比如念诵真言或者观想、或者转移注意力等各种方式,让自己慢慢的化解,化解的方式让自己紧绷的精神放松,像自然的花开一样,慢慢的、不知不觉的放松。这样的时候,有可能你才能真的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不然大部分这样的时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莫名其妙,很多人说我没有任何事儿,可是莫名其妙的觉得不舒服。其实不是莫名其妙,也不是没有原因,这是长期积累出来的。
佛法从精神层面长时间地研究这些状况,已经经过了几千年和几万人的修行。德高望重的这些上师,不断的研究不断的研究,每一次他们都提取到精华。因此我经常说这种来自历史的精神是提取过很多次的精华。因此我们试着用这些方式、适合现在的方式,让自己一点点的放松。哪怕我们用一个很好听的音乐,或者这些书里面所讲的方法,让自己完全放松,不做任何的包皮过长的并发症状有哪些名医面对面春暖花开,鼻炎quot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waw.com/yfbj/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