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出现了一段欧洲宇航员带领大家参观国际空间站的视频,时长25分多,非常直观详实,看完之后发现了很多此前没想到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些出人意料的点。首先,整个国际空间站的噪音都非常大,差不多相当于地面上的大型机房,宇航员能在这样嘈杂的地方生活半年,每天还能睡着觉,真是让人佩服。当然,不同的舱段噪音是不同的,大家先猜猜噪音最大的是哪个舱段?
猜猜哪个舱段噪音最大?相信很多人说是俄罗斯的舱段,但实际上,是最后参观的欧洲“哥伦布”实验舱,它的噪音竟然是尖锐的啸叫声,怪不得“哥伦布”舱虽然有一个床位,但是宇航员从不在那里睡,但是欧洲为美国建造的“协和”号和“宁静”号两个节点舱,噪音又控制得不错,难道其中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成本?
欧洲哥伦布舱是一种尖锐的啸叫声,太难受了哥伦布舱有一个床位,但几乎不用,太吵了而俄罗斯的三个舱段“曙光”号、“科学”号、“星辰”号的噪音也不低,但都是较为沉闷有规律的,比欧洲“哥伦布”实验舱容易被接受一些。日本的“希望”号实验舱噪音水平排第三,视频里已经听不太见了,噪音控制得最好的是美国的“团结”号和“命运”号两个舱。
一进入美国的团结号舱内,噪音马上就小了很多其次,俄罗斯的舱段真是窄啊,就连刚刚发射上去的“科学”号实验舱,内部空间也是如此,两个人擦身而过的时候,一人还必须作出让路的动作。而与之呈鲜明对比的,是美日欧的舱段,基本上达到了我国“天和”核心舱并排站3人的水平。
科学号实验舱内,真是窄值得一提的是,各个舱段之间的连接舱门,俄罗斯的狭窄到只能用“钻”这个词来形容,而一到美国的“团结”号节点舱,空间就豁然开朗,它的舱门是接近方形的,宇航员甚至能横着飘过去,可见其面积之大,以后我们的空间站也可以学习学习美日欧的舱门设计,感觉真的不一样。
俄罗斯舱段之间要用钻的方式西方舱段之间横着飘都行不过,从视频上看,舱门最窄的,不是俄罗斯的舱段,而是龙飞船的对接口,这点大家都想不到吧。它的舱门处堆满了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欧洲宇航员钻进去那段画面,简直是九曲十八弯,看得小编幽闭恐惧症差点犯了。其内部所谓最多可以载7人的空间,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看来飞船还是没办法和空间站的舱段,哪怕是对接舱、气密舱相提并论的。
龙飞船对接口,宇航员就是这样从一堆包裹间钻过去内部通道非常狭窄龙飞船内部另外,国际空间站上有很多窗户,除了演绎巴黎八分钟的“穹顶舱”之外,俄罗斯的睡眠舱和实验舱、美国的节点舱上都有圆形的舷窗,甚至连日本“希望”号实验舱的末端,也有一个巨大的圆形窗户,能监控日本固定式机械臂和舱外试验平台的情况。
日本希望号实验舱的大窗户通过窗户能看到舱外试验平台和日本的固定式机械臂值得一提的是,“命运”号节点舱内,有一个像地窖一样的地方,还用黑布遮遮掩掩的,其尽头也是一个圆形舷窗。不同的是,这个圆形舷窗上,竟然有类似运输机、直升机挡风玻璃上的活动式方形小窗,难道宇航员们是想在太空中拉开窗户通风换气?
这歌“地窖”还用黑布盖着这设计难道是想拉开通风透气抽烟?总体来说,虽然空间站是俄罗斯发明的,而且现在的国际空间站也离不开俄罗斯的核心舱,但俄罗斯舱段实在是太狭窄陈旧了,连刚刚发射上去的“科学”号实验舱也不例外,再加上昏黄的灯光,很有上个世纪80年代的感觉。相比之下,西方的舱段,哪怕是日本的“希望”号实验舱,空间都比俄罗斯的大得多,差不多达到了我国的水平。而我国在俄罗斯的原始设计上,能把舱内空间拓展到超过西方的水平,确实是不容易。
俄罗斯科学号实验舱的厕所进入日本希望号实验舱的舱门最后,必须要说的是,很多人在视频中大赞国际空间站深度游画面清晰,这很正常,但有人却不忘嘲笑一下咱们自己的空间站内部画面模糊,这小编就不能忍了。其实,从视频的开始,就可以看到俄罗斯“曙光”号舱壁上挂了很多专业单反相机,这段25分钟多的视频,其实是用专业相机拍摄,然后用龙飞船将SD卡带回地面的。
看到俄罗斯舱段两边挂的专业相机了吗?西方舱段也有大量的相机而我们是用舱内监控相机实时直播传回的,而且由于保密的原因,咱们的舱内监控相机特意用了不是特别清晰的(但也比国际空间站大部分的直播画面清晰多了)。要看清晰的,前几天神舟十三航天员出舱行走直播中,舱外的4个全景相机,包括舱外航天服上的相机,都是P的,甚至咱们航天员用华为P30手机拍摄的照片,都非常高清,所以对于某些人来说,在骨头发软之前,先要见见世面补补钙。
这是我们的直播画面转载请注明:http://www.dwwaw.com/zlyz/16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