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这个贵吗父母不要把孩子教育的太

一位网友在平台分享了一件事。

有一次,我带女儿和两个外甥出门散步,男孩子看到碰碰车,嚷着要玩,玩就玩吧,他们开心就好。

玩完车,男孩子们又发现一个新开的游乐场。于是他们像飞奔的野马,一路朝游乐场门口奔去,拉都拉不住。

看着里边明亮的灯光,眼花缭乱的设备,我赶紧捂紧了荷包。但孩子们眼里写满了渴望,我还是问了下价格。

3个娃,好几百!

对于每天记账的我来说,这可是笔大开支。看着我心疼的样子,女儿小声地问我:“妈妈,这个贵吗?”

我一惊,女儿什么时候也跟我一样,这么计较价格了?

想起之前女儿拿着一袋零食,似乎为了说服我,她一个劲地说,妈妈,这个便宜,可以买。

每次出去逛,她看中什么东西,合理的我会买。但如果觉得没必要,我就会说,这个太贵了,妈妈钱不够。

这些话听多了,女儿也变得懂事起来:便宜的才可以买,贵的不能要。

在曾经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大家都有一个“精打细算”的金钱观。

乃至到了如今,这种观念也被保留下来延续给了下一代。

所以很多人从小就被父母灌输家里很穷的观念。

喊穷似乎成为父母约束孩子节约的一种手段,大部分孩子都曾经历“喊穷”的窘迫。

而我们的父母,又很喜欢在教育中追求一切夸张的做法。

比如苦难教育,打压教育,鞭策教育…

因为这样的警示作用对孩子来说更刻骨铭心,但殊不知过度喊穷只会矫枉过正而已。

1

父母经常说穷,孩子便慢慢自卑

生活中,你是否也经常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这个太贵,咱家穷,买不起。”

“渴了回家喝水,买什么饮料,没钱买。”

“穿别人衣服怎么了?买新的,多花钱啊。”

很多的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哭穷,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更懂事。

但事实往往是,父母不断地给孩子营造出穷的假象,只会让孩子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之中,难以自拔。

抖音上的一名叫北魏先生的旅行博主,就曾深受其害。

他出生在农村,爷爷在他小的时候在当地做出了一些成绩,于是他们一家从农村搬到了县城,生活也算小康家庭。

但是他的父母却从小对他哭穷。虽然后来他明白父母这么做,是想让他明白生活的不易。

但是父母哭穷式的教育,却一度让他感到很自卑。这种从小扎在心里的自卑,一直影响着他,直到他参加工作。

小时候,他在别人面前还总感觉矮别人一头,做什么事都没有自信。参加工作后,也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

后来,随着远离父母独自吃苦的几年,他才慢慢地在工作中建立了自信。

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

永远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聪明的父母,不会经常在孩子面前强调家里没钱,而是身体力行地给孩子展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而父母经常哭穷的家庭,孩子往往会变得敏感自卑,也很难摆脱穷的思维,如果孩子本身不去改变,也许这一生都在碌碌无为。

2

父母要对孩子有金钱教育

在中国,父母一辈对孩子最忌讳的教育就是金钱教育和死亡教育。

教育家默克尔说:

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现在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钱是从哪来的。

“钱是从树上长出来的。”

“钱是从手机里刷出来的。”

“钱是从银行卡里取出来的。”

所以金钱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孩子知道钱是从哪里来的。

父母需要做好两件事情。

第一件:带孩子到你工作的地方看看。

第二件:教孩子熟悉社会的各个工种。

做完这两件事,再耐心告诉孩子:劳动才能创造财富,金钱是通过辛苦劳动换来的,是付出辛苦劳动后的报酬。

而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劳动赚钱究竟有多么辛苦,买一样东西究竟需要多少钱,他是完全没有概念的。

所以在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时,父母一定要规划一些类似活动,让孩子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

如此,他们方能懂得珍惜金钱,并尊重父母及其他人的劳动成果。

要让孩子知道,一个人不能把收入完全占为己有,收入是为了支付全家人的开销。

不能为了一己享乐,随心所欲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滥用金钱会影响其他人的生活。

还要让孩子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不要为了金钱出卖自己身体,不要为了金钱丧失自己良知。

爱钱是人的天性,给孩子零花钱是非常重要的金钱教育。

给孩子稳定的零花钱有三大好处:可以让孩子产生独立自主意识;可以让孩子学会计划消费;可以培养孩子量入为出的习惯。

有医院、养老院、图书馆等特殊的地方看看。

让孩子明白金钱不是万能的。

金钱虽然非常重要,但并不能换来你想要的所有东西。

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即使不富有,依然可以享受很多快乐。

3

父母要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

《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提到:

贫穷是一种病,而且会遗传,它除了会带给你习惯,还会带给你贫穷的思维方式,会局限你的思维。

生活中,父母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孩子在未来的生活里也更自信。

傅首尔曾在《奇葩说》里说:

“我不会告诉我的儿子不聪明,我会告诉他家里不富裕。但是你这么聪明,你这么帅气,你有这么多的闪光点,为什么要把自信建立在金钱上。我会告诉孩子现在没有,但是以后会有,我不会告诉孩子,现在没有,注定没有。”

一个人的自信心,并不是和金钱的多少成正比的。

所以父母应教导孩子不要在乎外在的物质、金钱,而是要培养孩子的内心的富足。

让孩子在面对金钱充足的时候,不害怕,能够承受得起财富,面对金钱不足的时候,不怨天尤人,知足常乐。

抖音上看到一个“寒门贵子”庞众望的采访:他家境贫寒,父亲精神失常,母亲瘫痪在床,一家人靠捡废品生活。

但他乐观豁达,自强不息,还以的高分考入了清华大学。

庞众望的乐观豁达,深受着母亲的影响。

虽然家境贫寒加上行动不便,但他的母亲不管何时何地总是很爱笑。

她也从未在孩子面前说过一次苦和累,常常鼓励孩子要朝前看,积极地面对生活。

可见,家庭的贫困并不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关键是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

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积极乐观,孩子自然也会乐观豁达。

4

纽扣家庭教育说

作家李雪《走出剧情》一书中提到亲子教育中,这样一个消费观:

能满足孩子的,尽量满足。满足不了,或者不想满足,可以拒绝,但不要道貌岸然地攻击孩子虚荣、自私、不懂事。

培养一个孩子,不是指望他赚多少钱,或者多么体面威风。

而要教会他们,生活面前,不要盲目攀比,自大狂妄,也无需畏畏缩缩,自卑怯弱。

物质条件不是衡量一个人成败的唯一标准,健全完整的人格才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waw.com/kjzms/164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