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本质上就是人们想尽量避免口吃时发生

刚开春的时候,机构迎来了一位新学员——小李,他是一个已有25年口吃史的朋友。初见我们矫正师的时候,他显得很局促,话很少,打招呼也仅限于点头微笑。只有在和矫正师交流的时候,他才能打开话匣子。据小李自己介绍,父母发现他3岁的时候就有点口吃的毛病了,但那时候由于语言康复学科还未在我国兴起,父母也就没有在意,认为再过两年就没事了。没成想,结巴跟随了自己二十多年。小李的口吃问题并不是非常严重,虽然有停顿、拉长音以及眨眼等附属动作,可还没到伸脖子瞪眼一个字都说不利索的地步。他说这是自己近两年进行训练的成果,要不也是一个字都说得很费劲。小李在孩童时期的口吃问题应该是先天生理因素导致的,而入学后的几年内,转化成了心理因素。一般情况下,未至学龄的儿童在心理和社会层面并不会有太多的问题发生,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开化,外界的反应给口吃带来的影响就成为了决定性因素。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小李的家庭很和睦,父母都是工人出身,虽算不上富裕,日子过得倒也不紧张。据他所说,他出生后的检查表明一切指标正常。不过他的一个舅舅有口吃的毛病,但不是很严重。也许,小李结巴的根源应该是遗传。令人遗憾的是,父母对口吃的认知不足导致小李的口吃一直持续到如今。口吃有三大层面:口吃核心行为、附加行为和口吃心理。核心行为就是结巴、不正常的语言表达习惯,附加行为则是眨眼、跺脚、手舞足蹈等为了逃避口吃而做出的一系列动作,口吃心理则是口吃给个体带来的焦虑、恐惧、羞愧等情感体现。现在学术界公认儿童口吃和成人口吃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绝大部分儿童口吃问题都体现在核心行为和附加行为上,成人口吃则更多是被口吃心理影响导致的。从本质上来说,成人口吃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并没有疾病意义。若能正确对待,则绝不可能纵容其泛滥。问题是,成人口吃者对口吃的恐惧已经超过了口吃本身的症状,口吃的核心行为是很容易纠正的,他们需要克服的是对口吃的恐惧。正如查尔斯范瑞普在《口吃者的自我治疗》中说的:“口吃就是人们在尽力避免口吃时所发生的事情。”很多人把口吃症状与不敢开口的状态割裂看待,这是不对的,口吃症状其实就是心理恐惧状态的外在行为。如果一个人自身对口吃抱有抗拒和恐惧心理,为自己的口吃苦难不已,那么基本可以断定已经演变成了口吃恐惧症。对于口吃患者来说,每次张嘴说话莫过于一场考试,总是强迫性地把需要说的话在心里打好草稿,默念几遍,一是怕别人嘲笑自己的口吃行为,二也是想向外人证明“我不是口吃”。在口吃者内心,能顺畅说出一段话就是胜利,否则就是失败。遗憾的是,这些想法越深入人心,失败的几率就越大。我们在接触了很多口吃学员后发现,只有彻底放弃对口吃逃离式的挣扎,跳出“口吃-逃离-口吃”的死循环,接受自己是一个口吃者的事实,最终才有可能治好口吃。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waw.com/kjzms/165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